(2019-07-24 07:13:12)
| 分类: 吉祥思语 |
阿育王、梁武帝、唐太宗修福结局辨析
=======================
贞观十年,长孙皇后病危,唐太宗欲以福力为祛病延寿故,敕令天下修复佛寺三百九十二所,以为福力之资。然而,长孙皇后并未延寿,贞观十年六月,长孙皇后在立政殿崩逝,终年三十六岁。那么,既然如此福德之力,何以不能增延长孙皇后的福寿呢?以吉祥解之,主要是如下原因:
皇帝敕令民间修复佛寺,资财或者出自府库,体力或者出自民力,而非帝后私财之资所为,亦无自力付出。譬如《地藏经》以取患者个人财物修福,方能利益患者。故而,财物权属关系不同,取之修福,福力归属所向不同。此三百九十二座佛寺,福力权属自动归属于真正为修建此福有财力、物力、体力付出的大唐国民。又譬如,《梁武帝问志公禅师因果文》中,梁武帝以王力敕令天下建立佛寺,谓为修福,结果感召自己和太子身体患病。志公禅师则认为,这是因为梁武帝滥使天下民力修庙,自己又不出钱所导致。
我们佛教徒总认为,自己修福回向给别人,别人就得到此福。或者让别人给自己修福,自己就得到此福。先不论此种知见无有佛经依据,其实,各位稍微冷静思考,即可知晓:若如此,天下何有公道乎?修者也得,不修者也得,修与不修并无差别,那何不整天接受回向之福即可,何必修福?何况,若修者将福回向他人,他人若得此福,则修福者必减其福,岂非越修福越回向福德越少?普贤十大愿王最终回向,岂不是导致行者越修福福越少?还不如不修?由此可见,回向导致他人增福自身损福之说,在自然施受福德增损层面来讲,是纯粹非理之说。再以世俗譬喻:甲食乙不饱,乙食甲不饱,纵使饱者将饱足之受回向饿者,饿者也不会饱。何以修福回向对方,妄图其能得福?
有的人列举的佛经中,以自己福德力咒愿对方,对方得到利益的事情,来反问我。比如《鸯掘摩经》记载的鸯掘摩咒愿孕妇顺产之事。但是,大众不知,此乃以自己福德力推动对方趋向某种善果,而非将自己福德力的权属关系转让给了对方。我常譬喻,以自车乘之力,送人至于某地,然非将自车乘送予对方。此即福力咒愿原理之全部。可惜世人少有明其理者,总以为别人修福给自己回向,自己就得到了福德,而不知道自己得到的仅仅只是福德力的推动,而不是福德力的权属。
而且,更深层次的说,我过去也讲过:你得到别人福德力回向咒愿之力的强行推动帮助,你自己本身从更高的层面来看,你是接受了对方布施的,你还要损失一些福报给对方。譬如难产孕妇接受了鸯掘摩之福的顺产咒愿,最终达成顺产,孕妇等于接受了鸯掘摩的布施,孕妇是要损福一部分给鸯掘摩的。虽然《鸯掘摩经》没有说这个关系,但是《天请问经》说的很清楚,接受了布施就是要失利的,其实失去的就是福德。就像你经常搭便车,车主的一部分油耗是因你而产生的,因此,你是接受了布施的。接受别人的回向,也是一种接受布施。所以,接受回向的一方,要损福给回向的一方的。从这个层面是这样。
除了法布施之外,其余任何一种布施,都是一方得福,一方损福的。这些大家要好好去研究经典。
数年来,我一直反复强调:所谓回向令对方得福,写对方名字令对方得福,张三修福令李四得福,这是一种对佛教教理的迷信和误会。看来这种误会,并不是今天一朝一夕的事情,这种误会,至少梁武帝时期就有了,唐太宗时期也有。两位帝胄皆有误会。梁武帝误以为让老百姓建庙修福给自己,自己就得到福报。唐太宗误以为敕令老百姓修福给自己皇后,长孙皇后就得到此福祛病延寿。殊不知,百姓所修福者,乃百姓自修所得,皇帝私财私力亲修者,方才为自己所得。比较二帝而言,印度的阿育王之做法,的确更值得称道,那么,阿育王到底是怎么做得呢?据《三宝感应要略录》等文献记载,就是造塔造像修功德的时候,阿育王不但自己亲自参与劳动,而且还率领王室成员,率领八万四千后妃一同劳动参与。而这种亲力亲为亲自付出的修福,所得到的回报也是非常实在的:按照《杂譬喻经》记载,阿育王最后是成功延寿二十五年的。
我们继续探讨:阿育王修庙造塔造像,居然可以成功延寿二十五年。而梁武帝也造塔修庙造像,反而落得疾病。唐太宗也修庙造塔造像为长孙皇后祈福延寿,结果失败。为何阿育王可以成功,而梁武帝和唐太宗反而失败呢?其实答案是一目了然的:阿育王亲自有财力体力去亲自劳苦付出的修福,和梁武帝以及唐太宗自己不付出,只颁布诏令敕令老百姓去修庙造塔造像修福,二者所得之福,权属关系决然不同。
这才是阿育王延寿成功,而梁武帝和唐太宗失败的核心原因。其实说白了,就是类似《地藏经》里面的道理,没有人教授给他们,或者没有人能给他们讲明白。他们都误以为,让别人修福给自己,自己就得到了。或者给自己皇后修福,皇后就可以得到。这都是误会。这种误会,在今天的佛教圈,依旧还在蔓延。比如:自己修福写谁的名字谁就可以得到利益,比如,修福回向给谁谁就可以得到福报,,,,
我们设想:
假定唐太宗也带领长孙皇后,亲自劳动,亲自参与造塔造像修庙修福,长孙皇后会不会延寿成功呢?答案是肯定的。
所以,虽然唐太宗和阿育王,同样是历史上的一代名王,但是阿育王在佛法方面所示现的某些道理,还是要更深刻一些。毕竟阿育王是佛陀经典中“预言”会出现的佛教护法。
也因为这些知见的辨析和反思,我列举了一些大德的争议观点。可是,如果我不来反思这些问题,又没有别人来反思辨析,难道就让佛教界这种自以为是的误会,继续下去吗?今天这篇文章,是进一步列举历史上的公案,进一步研究和思辨,进一步提供历史依据和佛理依据给大家。
总之,修持因自然施受因缘而建立的福德,不要试图追求免费的午餐。多付出一份,就多得到一份。少付出一份,就少得到一份。一点也不付出,敕令别人去干而把福报给自己,自己也很少能得到福报。帝修帝得、后修后得、官修官得、民修民得、公修公得、婆修婆得、不修不得。公欲取众所修之福,强予以婆,婆也不得,此太宗之失也!阿育王深明此理,欲令“婆修婆得”,所以率领众妃亲自修福,此阿育王及众妃之得也。世人当明此理。
譬喻:昨日有人问我:师兄,我是健全人,但是我想用残疾人修福的那种双臂合掌礼佛法,或者单臂合掌礼佛法,可以吗?回答:你付出的少,得到就少,付出的多,得福就多。残疾人礼佛之法,只用双手,或者单手,或只鞠躬,此乃身残迫不得已,如此为之,以求博取薄福。汝既健全,妄求偷懒,发心残疾,以少博大,如此所得福力自乏。
==========
==========
==========
参考资料(一):
昔有阿育王。于境内立千二百塔寺。后得病大困。有一沙门往省王。王与相见悲不能自胜。道人曰。王前后所作功德不可计数。当开大意莫有恨也。王言。正使死至不能有恨也。所以悲者。前为千二百寺。各织作金缕幡盖千二百枚。欲自悬幡散华。于诸寺物始得办。而得重疾。恐不卒本愿。故自悲耳。道人语王好。叉手一心令王悉见一界中塔。道人即现神足。应时千二百塔皆在王前。见大欢喜病即时差。取金幡金华悬诸刹上。塔寺低仰皆就王手。王得本愿身复病愈即发大意。延二十五年。遂作功德逮得不退转。
-----《杂譬喻经》
参考资料(二):
第三阿育王造文殊像感应(出感通记殊林等文)
昔阿育王。綩摄此洲。学鬼主制狱。伏酷尤甚。更作地狱。凶人为狱率。文殊现处镬中。火炽水清。生青莲花。心感悟即日毁狱。八万四千夫人。同入火坑。八万四千塔。建立形像。其数亦八万四千也。此土东晋庐山文殊金像。此其一也。
-----《三宝感应要略录》
参考资料(三):
《安阳金石录》:皇朝武德七年,又被省废。至贞观十年四月,敕为皇后虚风日久,未善痊除,修复废寺,以希福力,天下三百九十二所佛事院宇,并好山水形胜有七塔者,并依旧名置立。相州亦所同时得额,均人配住,名修定寺,故今则因其号也。开元七年岁次已未。
贞观十年,长孙皇后病重。李承乾为母亲的病情十分忧心,想要大赦天下以此为母亲祈福,但被长孙皇后毫不犹豫地拒绝了,并说道:“死生有命,非人力所能改变的。何况赦免囚犯是国家大事,崇尚佛教又是陛下所不为之事,怎么可以因为我一介妇人而乱了天下的法度呢?”承乾于是把这件事告诉了房玄龄,唐太宗与朝中大臣十分感慨,大臣们纷纷请求大赦天下,但是长孙皇后坚决拒绝了大赦一事。
唐太宗虽然不忍违逆妻子的意思,没有大赦天下,但是却另辟蹊径,想到了别的方法来为爱妻祈福。当然,最后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。
分享:
10
100
阅读(825)┊ 评论 (9)┊ 收藏(1) ┊禁止转载 ┊ 喜欢▼ ┊打印┊举报/Report
|
前一篇:心障与气脉问题
后一篇:庄稼一枝花,全靠“福”当家
感恩您对佛法做出的贡献
7月24日 08:35回复(0)
我记得师兄列举过佛经依据,修福,眷属会沾光七分之一,国王君主会沾光七分之二,唐太宗与梁武帝都是国王君主,让百姓在各地建了如此之多的佛寺,每个人都沾七分之二,这么多人,也是得到了极大功德的,何况虽然并未出资力,但福德三要素中也有发心的福德,应该可以延寿得益。
7月24日 08:55回复(1)
以前我一直人为气功、打坐、打拳等才能令经脉通,看来是错了。大量的开释和拳经都是令经脉先通,然后心通!然,都忽视了“一切唯心造”! 师兄,我说的对么?
7月24日 08:59回复(0)
哎,所有的说法都是模梭两可,同一样的标准放在别的地方又不成立,究竟什么是圆满的方法?既然多付出多得,那大家都去劳动得了,还修什么劲?我有时候都怀疑我为什么要存在
7月24日 13:58回复(1)
如果大赦天下,长孙皇后应该可以延寿吧,此因她而起,但由此导致法度之不平衡,人心之不平,亦当由其受之吧。
7月24日 14:07回复(3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