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本帖最后由 极乐花 于 2021-9-2 03:07 编辑
一言开悟、一念顿超者皆已先前积累无量福德智慧,绝非偶然
================
【经】“舍利弗,有菩萨摩诃萨,初发意时,行六波罗蜜,上菩萨位,得阿毗跋致地。舍利弗,有菩萨摩诃萨,初发心时,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便转法轮,与无量阿僧祇众生作益厚已,入无余涅槃;是佛般涅槃后,余法若住一劫,若减一劫。舍利弗,有菩萨摩诃萨,初发意时,与般若波罗蜜相应,与无数百千亿菩萨,从一佛国至一佛国,净佛世界.”
【论】释曰:有三种菩萨,利根心坚。未发心前,久来集诸无量福德智慧;是人遇佛,闻是大乘法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即时行六波罗蜜,入菩萨位,得阿毗跋致地。所以者何?先集无量福德,利根心坚,从佛闻法故。譬如远行,或有乘羊而去,或有乘马而去,或有神通去者。乘羊者久久乃到,乘马者差速,乘神通者发意顷便到;如是不得言发意间云何得到?神通相尔,不应生疑!菩萨亦如是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,即入菩萨位。有菩萨初发意,初虽心好,后杂诸恶,时时生念:“我求佛道,以诸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.”是人久久无量阿僧祇劫,或至或不至。先世福德因缘薄,而复钝根,心不坚固,如乘羊者。有人前世,少有福德利根,发心渐渐行六波罗蜜,若三、若十、若百阿僧祇劫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如乘马者必有所到。第三乘神通者,如上说。
是三种发心:一者、罪多福少,二者、福多罪少,三者、但行清净福德。清净有二种:一者、初发心时,即得菩萨道;二者、小住,供养十方诸佛,通达菩萨道,入菩萨位,即是阿毗跋致地。阿毗跋致地菩萨义,如先说。次后菩萨,大厌世间,世世已来,常好真实,恶于欺诳。是菩萨亦利根坚心,久集无量福德智慧,初发心时,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即转法轮,度无量众生,入无余涅槃;法住若一劫,若减一劫,留化佛度众生。佛有二种神通力:一者、现在时,二者、灭后。劫义,如上说。劫中所度众生,亦复不少!次后菩萨,亦利根心坚,久集福德,发心即与般若波罗蜜相应,得六神通;与无量众生,共观十方清净世界,而自庄严其国。如阿弥陀佛,先世时作法藏比丘,佛将导遍至十方,示清净国,令选择净妙之国,以自庄严其国。《大智度论》
在阿难已理悟如来藏的前提下,佛依然强调思惑因修而断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
阿难及诸大众。闻佛示诲。疑惑销除。心悟实相。身意轻安。得未曾有。重复悲泪。顶礼佛足。长跪合掌。而白佛言。无上大悲。清净宝王。善开我心。能以如是种种因缘。方便提奖。引诸沉冥。出于苦海。世尊。我今虽承如是法音。知如来藏。妙觉明心。遍十方界。含育如来十方国土。清净宝严妙觉王刹。《楞严经》
虽灭见惑,然犹未知。根中积生无始虚习。彼习要因修所断得。
===============
佛告阿难。汝今已得须陀洹果。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。然犹未知。根中积生无始虚习。彼习要因修所断得。《楞严经》
理则顿悟,乘悟并销;事非顿除,因次第尽。
================
“阿难,是五受阴,五妄想成。汝今欲知因界浅深,唯色与空,是色边际;唯触及离,是受边际;唯记与忘,是想边际;唯灭与生,是行边际;湛入合湛,归识边际。此五阴元重叠生起,生因识有,灭从色除。理则顿悟,乘悟并销;事非顿除,因次第尽。我已示汝劫波巾结,何所不明,再此询问?汝应将此妄想根元,心得开通,传示将来末法之中诸修行者,令识虚妄,深厌自生,知有涅槃,不恋三界。《楞严经》
成佛是以修诸万行。积功累劫非但一事一行一身而可得也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阿难白佛。佛生王家。坐于树下念道六年。得佛如是为易得耳。佛告阿难。昔有长者。居甚大富众宝备具。唯无赤真珠以为不足。便将人入海采珠。经历险阻乃到宝处。刺身出血油囊裹之悬着海底。珠蛤闻血香唼食之。乃得出蚌。剖蚌出珠。采之三年方得一佩。发还到海边。同伴见其得好宝。欲共图之。俱行取水。众人推着井中覆之而去。堕在井底久。其人见有师子从傍穴来饮水。其人复惶怖。师子去后寻孔而出还到本土。其伴归到家。呼曰。卿得吾一佩无人知兼欲见害。卿可密尽相还。吾终不言卿也。其人怖懅尽还其珠。珠主得已持还。家有两儿着珠共戏。共相问曰。此珠出生何处。一儿曰。生我囊中。一儿曰。生室瓮中。父见笑之。妇曰何笑。答曰。吾取此珠勤苦乃尔。小儿依我得之不识本末。谓生瓮中。佛告阿难。汝但见我成佛。不知我从无数劫学之勤苦。至今乃得谓之为易。如彼婴儿谓珠生囊中矣。是以修诸万行。积功累劫非但一事一行一身而可得也。《众经撰杂譬喻经》
欲成佛道,凡有二门:一者、福德,二者、智慧。虽通佛智而无佛福,如鸟折翼,不得彼岸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欲成佛道,凡有二门:一者、福德,二者、智慧。
行施、戒、忍,是为福德门;
知一切诸法实相,摩诃般若波罗蜜,是为智慧门。
菩萨入福德门,除一切罪,所愿皆得;若不得愿者,以罪垢遮故。
入智慧门,则不厌生死,不乐涅槃,二事一故。《大智度论》
由修学故证彼菩提,非不修学而能得证。
============
迦葉,若有趣菩萨乘善男子、善女人等,适闻此法,不能生于如实深信,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何以故?由修学故证彼菩提,非不修学而能得证。若不修习得菩提者,猫兔等类亦应证得无上菩提。何以故?不正行者,不能证得无上觉故。何以故?若不正行得菩提者,音声言说亦应证得无上菩提,作如是言:‘我当作佛!我当作佛!’以此证故,无边众生应成正觉。——《大宝积经》
若不修行十善业道,设经十方一切佛土微尘数劫,自号大乘,或说、或听、或但发心、或发誓愿,终不能证菩提涅槃,亦不令他脱生死苦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善男子!若但言说,及但听闻,不由修行十善业道,能得菩提般涅槃者,于一劫中、或一念顷,可令十方一切佛土、地界、微尘、算数众生,皆登正觉入般涅槃,然无是事。所以者何?十善业道,是大乘本、是菩提因、是证涅槃坚固梯蹬。善男子!若但发心发誓愿力,不由修行十善业道,能得菩提般涅槃者,于一劫中、或一念顷,可令十方一切佛土、地界、微尘、算数众生,皆登正觉入般涅槃,然无是事。所以者何?十善业道,是世、出世殊胜果报功德根本。善男子!若不修行十善业道,设经十方一切佛土微尘数劫,自号大乘,或说、或听、或但发心、或发誓愿,终不能证菩提涅槃,亦不令他脱生死苦。
——《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》卷第九
若无众生,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。---理虽顿悟,不积利众之德,无以成无上觉。
=================
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。何以故,菩萨若能随顺众生,则为随顺供养诸佛。若于众生尊重承事,则为尊重承事如来。若令众生生欢喜者,则令一切如来欢喜。何以故,诸佛如来,以大悲心而为体故。因于众生而起大悲,因于大悲生菩提心,因菩提心成等正觉。譬如旷野沙碛之中,有大树王,若根得水,枝叶华果,悉皆繁茂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,亦复如是。一切众生而为树根,诸佛菩萨而为华果。以大悲水饶益众生,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。何以故,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,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。是故菩提,属于众生。若无众生,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。善男子,汝于此义,应如是解。以于众生心平等故,则能成就圆满大悲。以大悲心随众生故,则能成就供养如来。菩萨如是随顺众生,虚空界尽,
众生界尽,众生业尽,众生烦恼尽,我此随顺无有穷尽。念念相续,无有间断。身语意业,无有疲厌。《普贤行愿品》
众生种种因缘得度不同,诸根利钝不同,诸佛随其所堪,随其所应为说法药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▼▼▼
《大智度论》:
问曰:有几许人值佛光明,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?若值光明便得道者,佛有大慈,何以不常放光明,令一切得道?何须持戒、禅定、智慧,然后得道?
答曰:众生种种因缘得度不同:有禅定得度者,有持戒说法得度者,有光明触身而得度者。譬如城有多门入处,各各至处不异。有人光明触身而得度者,有若见光明、若触身不得度者。
▼▼▼
迦叶,当知如来是诸法之王,若有所说,皆不虚也。于一切法,以智方便而演说之,其所说法,皆悉到于一切智地。如来观知一切诸法之所归趋,亦知一切众生深心所行,通达无碍,又于诸法究尽明了,示诸众生一切智慧。迦叶,譬如三千大千世界、山川溪谷土地,所生卉木丛林、及诸药草,种类若干,名色各异。密云弥布,遍覆三千大千世界,一时等澍,其泽普洽。卉木丛林、及诸药草,小根小茎、小枝小叶,中根中茎、中枝中叶,大根大茎、大枝大叶,诸树大小,随上中下、各有所受,一云所雨,称其种性而得生长,华果敷实。虽一地所生,一雨所润,而诸草木、各有差别。迦叶,当知如来亦复如是、出现于世,如大云起,以大音声、普遍世界天、人、阿修罗,如彼大云遍覆三千大千国土。于大众中、而唱是言,我是如来、应供、正遍知、明行足、善逝世间解、无上士、调御丈夫、天人师、佛、世尊,未度者令度,未解者令解,未安者令安,未涅槃者令得涅槃,今世后世、如实知之。我是一切知者、一切见者、知道者、开道者、说道者、汝等天、人、阿修罗众、皆应到此,为听法故。尔时无数千万亿种众生,来至佛所、而听法。如来于时,观是众生诸根利钝,精进、懈怠,随其所堪、而为说法,种种无量,皆令欢喜、快得善利。
------------《妙法莲华经 -药草喻品第五》
▼▼▼
“复次,佛子,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初始成时,先成色界诸天宫殿,次成欲界诸天宫殿,次成于人及余众生诸所住处。
佛子,如来出现亦复如是,先起菩萨诸行智慧,次起缘觉诸行智慧,次起声闻善根诸行智慧,次起其余众生有为善根诸行智慧。
佛子,譬如大云雨一味水,随诸众生善根异故,所起宫殿种种不同。如来大悲一味法雨,随众生器而有差别。
佛子,是为如来、应、正等觉出现第七相,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。
------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
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之一
▼▼▼
《思益梵天所问经》:
须菩提,如来于众生八万四千行,随其所应为说法药,又常住定平等相中心不动摇,而通达一切众生心心所行。须菩提,是故当知,一切声闻、辟支佛不及此事。须菩提,或有众生多淫欲者,以观净得解脱,不以不净,唯佛能知。或有众生多瞋恚者,以观过得解脱,不以慈心,唯佛能知。或有众生多愚痴者,以不共语得解脱,不以说法,唯佛能知。或有众生等分行者,不以观净,不以不净,不以观过,不以慈心,不以不共语,不以说法得解脱者,随其根性以诸法平等而为说法使得解脱,唯佛能知。
因众生烦恼不同故,是故众生应以种种因缘调伏,不以一缘。是故如来宣说种种句偈名字、种种法门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▼▼▼
尔时,世尊复告憍陈如:“若四真谛可一念证者,如来应为一切众生演说一行、一法、一事;若一人证时,一切众生亦应同证。何以故?烦恼同故,亦不应有八万法聚差别之异。憍陈如,是故众生应以种种因缘调伏,不以一缘。憍陈如,一切众生非实一乘、一行、一贪、一念、一欲、一解、一信,是故如来宣说种种句偈名字、种种法门。
——《大方等大集经》
▼▼▼
佛说八十亿万因缘经。都治人三病。一者贪淫。二者嗔恚。三者愚痴。是三事分为六。故应六衰治三病。经所以多者。譬如人服药病不愈。当更服余药。佛言。人意多端。疾转故多经。随意疗之欲使疾解故。
——《佛说处处经》
▼▼▼
昔有一国王子年始七岁。便入深山求学仙道。未曾知朝廷百官之任。后国王寿终便无堪任为国王者。群臣共议。山中仙人本是王子。兼修道德。以此为王万国有赖也。率土臣民皆出诣山。拜此仙以为国王。乘以王舆迎还本国。宣敕食官妙馔盛味以飨大王。王以食味可口故。其余诸物事事从厨士索之。群臣具皆笑故谓王曰。百官之任各有所主。厨官自主食衣官自主衣。兵事宝藏各有所司。不可以食美故责备一人也。此喻明众经各自有所明。不可责备于一经也。彼若自明诸法实相,阿毗昙明诸法有,各各相异,勒相无相而说也。
--《杂譬喻经》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