喜马拉雅山顶见,马里亚拉海沟行 吉祥果/文 智慧如雷:有师兄说在大圆满的见解里,众生本就是圆满的,所以不用修加行,这个怎么理解? ======== 吉祥观点: (1)大圆满的胜义见解之一是,众生自性本自圆满,不假修证,而不仅仅是什么“不用修加行”,而是一切都不用修。所以,不用理解,他这句话连狂慧都算不上,只能算狂而无慧。而且他根本就不通大圆满的见解。 (2)众生的佛性和佛的佛性是一个,佛性当然是圆满的,但不等于众生已经证悟这圆满佛性。 (3)大圆满的见解是说,在你的自性境界中,要认定众生是圆满的,这和清净观将一切都观为清净是一个道理,并不是什么特别的见地。这和汉土所谓“心净则佛土净”是同一个见地,但是藏人一向自高,总以为他们才拥有最高明的见地。 (4)众生本来就是圆满的,这是站在佛地的见解来看,如佛初成道时,曾言一切众生皆有如来圆满智慧德相。但是不要忘记了,佛后面还说了下半句:但因妄想分别不能证得。今天修行圈有些流氓,故意曲解大圆满的见解,只记得佛前半句话,但是蓄意隐瞒佛后半句话,不说众生因妄想分别不能证得,故意忽视修行的意义。所以,这种断章取义的见解,流行世间就是害人。 (5)完整点评你所谓这位师兄的原话,他如果仅仅只是说“众生本来就是圆满的”,若将“本来”二字解为佛性,则他这样说也没错;但是,他后面再加一句“所以不用修加行”就导致他整句话的义理驴唇不对马嘴,因为逻辑很简单:虽然不修加行,但你还要修正行,而且还要修大圆满,你不还是落入有一个“修行”在吗?既然你还是落在修行上,你又说不用修行加行(别的正行还要修),这不等于自己扇自己耳光吗?你索性再狂妄一点,直接说,众生本来圆满,不假修行,这样说,反而见解还更高一点;或者你直接说,众生本自圆满,根本不用修大圆满,反而更接近大圆满的见地。但是他又不敢这么狂。从逻辑上讲,自性本来圆满,不但不必修加行,也不必修正行,而且根本就不需要修什么“大圆满”,乃至根本就不需要一切修行。只要你还有一丝一毫的修行,管你是修加行,正行,还是大圆满,逻辑上都证明你本身不圆满,不然你还修个什么劲?没病你吃什么药?吃药就证明你有病,不管你吃什么药,都证明你有病。所以,他整个这句话在逻辑上全是问题。 (6)我老博文有这样一段:既然有人说空性里面没有冤亲债主,因此不用理睬冤亲债主,那么,空性里面也不需要持戒,空性里面也不需要学佛,空性里面也不需要供养三宝,空性里面也不需要和尚,那么,你们又是剃头为僧,又是修行持戒,你们所为何来?岂不是违背了空性?既然你们又是剃头,又是持戒,就证明空性里面没有的事情,你们也还是需要做的,那么,为什么空性里面你独独容不下超度冤亲债主呢?所以,拿着空性来堵人嘴,最终还会堵住自己的嘴。其实,你今天说的这个问题,也是如此:既然大圆满的见解是一切都不用修行,而并不仅仅只是不修加行,那么拜上师、求传承、持三昧耶戒、修大圆满,岂不是全部都成为了邪见?因为按照大圆满正见,佛性是无修无证本自圆满的呀?你们还搞这一套又一套的大圆满修法,还要去违背大圆满的见解?岂不是自扇耳光?如果硬要这样去讲,你能讲得通吗? (7)汉土和藏地,都少不了在见解上自视高明的人,但是修行,还是要踏踏实实的来。见解之高,犹如喜马拉雅山峰,行持之深,应如马里亚拉海沟。整天用不对机的见解,来误导实修,罪莫大焉。《大乘密严经》说得很清楚,空性的见解很高明,但是说错了地方,就是毒药。 增上慢,到底是什么?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:‘汝已殷勤三请,岂得不说。汝今谛听,善思念之,吾当为汝分别解说。’说此语时,会中有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、五千人等,即从座起,礼佛而退。所以者何。此辈罪根深重,及增上慢,未得谓得,未证谓证,有如此失,是以不住。世尊默然而不制止。 ——《法华经》方便品 吉祥观点:虽然《法华经》方便品内容繁杂,五千人退席的过程也讲解的非常详细,但是经典真正概括他们退席的因缘,其实只有如下两条:一者,罪根深重。二者、怀增上慢,未得谓得,未证谓证。我们下文详细解读: (1)关于罪根深重:所有修行人一开始必须集资忏罪,否则修行不能进益。《法华经》中五千人退席,也是因为集资忏罪修得不好,罪业太深,不堪深法。所以,藏传提倡修行人一开始必须集资忏罪,是非常正确的做法。有经典依据可以证明,罪业可以障碍修行。比如《占察善恶业报经》云:若恶业多厚者,不得即学禅定、智慧,应当先修忏悔之法。所以者何?此人宿习恶心猛利故,于今现在必多造恶,毁犯重禁;以犯重禁故,若不忏悔令其清净,而修禅定、智慧者,则多有障碍,不能克获,或失心错乱,或外邪所恼,或纳受邪法,增长恶见。是故当先修忏悔法。若戒根清净,及宿世重罪得微薄者,则离诸障。 (2)关于增上慢:有一种注解,说是因为自己证得增上之法而起傲慢心,认为自己胜过他人,是名增上慢。但是,这种注解没有任何经律论依据的出处。因此,此种定义实不足取。佛教界各种无依无据的注解之说,正邪难辨,鱼目混珠,大家一定要慎重对待。我们取《俱舍论》的定义,比较可靠,为什么说这个定义可靠呢?因为很显然,《法华经》的定义印证的恰恰就是《俱舍论》的定义。而大家必须注意,《俱舍论》对增上慢的定义,和前一种流传的定义,恰恰是完全相反的,因为《俱舍论》从根本上否定了增上慢者生起慢心的前提是“证悟了增上之法”,《俱舍论》认为是行者在没有增上证悟的前提下谎称自己增上证悟,这才叫做增上慢。说白了,增上慢的本质是大妄语。那么,为什么出现那种错误的注解呢?究其原因,就是解释经论的时候,不注重经律论中的名言逻辑,将“证悟”和“未证谓证”这些名词的基本概念混淆导致的。大家要注意这种注解中的概念混淆。 《俱舍论》云:于未证得殊胜德中,谓已证得,名增上慢。从这个定义来看,所谓增上慢,就是一种基于虚荣的傲慢,基于虚假的傲慢,基于大妄语的傲慢。我们以通俗譬喻来解释增上慢:明明是个穷光蛋,脖子上面栓金链,泡个温泉漂水面,如是名为增上慢。明明神通很有限,装得好像佛再现,一验真假虚伪现,如是名为增上慢。明明是个凡夫蛋,互做托儿互吹赞,汝乃观音我文殊,如是名为增上慢。如是解,即《俱舍论》定义之增上慢义。 (3)《法华经》和《俱舍论》均认为:增上慢人,均具有未证谓证的特征,而这个特征详细解读下来,就是不真实,不诚实,大妄语,背离了如来正真之道。《法华经》《俱舍论》将“未证言证”定义为增上慢。而《楞严经》则将“未证言证”定义为“大妄语”,而其二者本质上是一回事:基于虚妄的傲慢,即增上慢,基于傲慢的虚妄,即大妄语,二者互为体用,而又实是一体。《楞严经》在定义大妄语时,如是云:所谓未得谓得、未证言证,或求世间尊胜第一,谓前人言‘我今已得须陀洹果、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罗汉道、辟支佛乘、十地地前诸位菩萨’,求彼礼忏,贪其供养,是一颠迦,销灭佛种。 ——因此,吉祥观点以为,佛教行者让自己脱离“增上慢”的唯一最有效方法是:不妄语,一切真实。 世间八法与四无量心之舍心 就我个人对教理的理解,实际上一个人如果修持四无量心圆满,尤其是其中的“舍心”修持圆满,则世间八法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。也就是说,在我对教理的理解水平而言,舍心成就,这是打开世间八法的一把钥匙。虽然从究竟的观点来看,证悟空性才能真正解除世间八法的贪执分别,但是,毫无疑问这个调子有点高。务实的讲,从“舍心”起修,是一个可操作的方法。舍心的本质,就是摒弃爱憎分别,安住平等心。这是消灭内心执着和分别世间八法的一个好方法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