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查看: 836|回复: 22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关于《庄子》之“圣人不死,大盗不止”的聊天记录

[复制链接]

1890

主题

3804

帖子

1万

积分

管理员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积分
11656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22-10-6 21:41:20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吉祥果:圣人不死,大盗不止。《庄子》这句话的真义,而且是具有排他性的唯一真义,我都不敢真正解释给大家听。

阿敏:果师兄,“圣人不死,大盗不止”,是不是说圣人利益的众生越多,“盗”众生的福德越多,是这个意思吗?

吉祥果:是的,这个福德能量转移是客观存在。世间出世间聚集福德能量都靠这个。而顶级的大乘圣贤,会反向“回馈”众生福报,比如你拜佛得福。这是反过来回馈福德能量。佛教大乘不存在这个问题,其他的就不一定好说。你可以发群里。

吉祥果:小乘,或者人天乘的圣贤,都依靠利益众生来剥削众生的福报,大乘菩萨也这么干,但问题是大乘菩萨不是“单向”这么干,而是还要回馈众生福报。可是小乘和人天乘就不一定了,它就会是“单向掠夺”。这个就是《庄子》“圣人不死,大盗不止”的唯一真义,其他解释都是隔靴搔痒,不得太上之义。其实大家读懂《普贤行愿品》《坛经》里面,不能脱离利益众生这件事而成佛,你就知道众生是给利用的一方,但众生不知道或者不相信这一点。大乘佛教圆满解决了《庄子》这个层面的问题,但若只立足于《庄子》的本义,这是唯一合乎真相和自然规律的解释。(吉祥果2022.10.06)

fibo师兄原话认为:“根据庄子原意所指,圣人与大盗不是一个人,而是代表了相生的两种极端”。吉祥果:昨天没有认真看师兄的回复,今天认真阅读之后,我发表如是见解:首先我不认可这种观点,其次我原文也根本没有说过“圣人和大盗”是一个人,或者是两种人,或者是相对的两类人,或者是一类人,这都不是我的观点,我上文一字未改,师兄可以回看。我的见解是:圣人是一类人,大盗则是圣人的行为,“大盗”是作为动词解释,不是作为名词解释,这才是我的见解。那么,师兄所说的两种极端,也不是圣人和大盗是两种极端,而是圣人及圣人的行为导致“谷川之别、丘渊之别”这两种极端,因此《庄子》先讲“夫谷虚而川竭,丘夷而渊实”,《庄子》中“承上”这句话然后“启下”紧接着才讲“圣人已死,则大盗不起,天下平而无故矣,圣人不死,大盗不止”,这显然是类似佛教譬喻说,认为是圣人造成天下不平。为什么我认为《庄子》这里意思是“圣人的行为造成天下不平”,包括造成“谷川之别、丘渊之别”之不平,而我不认为这里圣人和大盗直接构成两种极端?因为《庄子》下文有“虽重圣人而治天下”一句,直接证明圣人在《庄子》这里的意思,显然是发挥主观作用的主体存在,而不是和大盗类比的两个极端之一,这也可以倒推证明“大盗”是动词不是名词。此外,大盗不止的“止”字 ,作为动作结束语,也反证了“大盗”必当应作“动词”解,是主语圣人的动作,而非名词,这直接在语法上就证明“圣人才是盗窃行为”的主导,没有第二种答案也就是说,我赞同师兄认为《庄子》这里存在两种极端,但逻辑层次不是这样。特别请注意,这里提到“天下平”三个字。《庄子》这里说,夫谷虚而川竭,丘夷而渊实,就是说,坑里面的东西挖出来堆起来,才形成了土堆和沟壑的区别,如果把土堆填回坑里面,就没有二者的区别,就成了平地,《庄子》以此比喻圣人死了,没人挖坑堆土了,大盗行为也就没有了,大盗,这里指的是“大的盗窃行为”,做动词解,不做名词“大盗”解。然后以丘、渊平来比喻天下平,这里说的根本也不是天下平定、修齐治平,完全不是这个,而是天下“平均,平衡”了,因为没有“掘取深渊堆砌高丘”的“圣人作用”了。形象一点表达,这不是能量守恒的另一阐述吗?所以,此处转移获得的能量,其实就是彼处转移失去的能量。圣人得到和凡夫失去的能量其实是同一个,只不过转移了一下转化了一下,本质还是一个。因此,圣人不死,大盗不止,这句话的白话意思是:圣人不死,大的盗窃行为就不会停止。其所说的本质,就是圣人通过积德行善,俘获掠夺盗取被布施者的能量,而能量总量守恒。这是《庄子》继“夫谷虚而川竭,丘夷而渊实”为譬喻,进而解说“圣人的大盗行为”导致“凡夫福德亏损”关系的唯一合乎真相和自然规律的解释,没有第二种解释可以与之媲美。当然,我们说得很清楚,大乘佛教的佛菩萨不存在这种问题,因为他有反向回馈,他们不受这个理论的约束。(吉祥果2022.10.08)

那么,接下来有人就要问:《庄子》说“虽重圣人而治天下,则是重利盗跖也”!诸位博学,以为“重利盗跖”四字真义如何?且各自解来,一较高下?(10.08)


所以这个世界很奇妙,必须有人缺德,你才能积德,必须有人作恶,你才能行善。听上去这很滑稽吧?但这就是真相,而且《维摩诘所说经》列举了十条,比我列举还详细,证明这就是真相。而《庄子》给的答案是:也许圣人不积德,凡夫就不会缺德,因为我缺的德被你圣人给积走了,我才变成无德(谷虚而川竭,丘夷而渊实),所以《庄子》认为,圣人最好死绝了,这世界才能消灭大的盗窃行为,这是《庄子》认为凡夫和圣人的福德消长关系中,圣人是占便宜的盗窃方。我们姑且主观上不评价《庄子》是否“因果倒置”,但至少在福德能量的整体守恒转移层面来讲,庄子说得真没毛病。当然换一个前提,结论又不同。庄子不算穷透所有层次的智慧,但参悟到这个层面,已经是凤毛麟角的存在,我们不因为庄子是佛教之外的道教就否定他,他能参悟到这个水平已经相当了得。我的佛法见解在三教九流和自然科学之间反复跳跃腾挪,可能令大家反感,但佛法的智慧本身就应该贯穿一切领域的,所以,习惯不了的师兄,请忍一忍。(吉祥果2022.10.08)

前几天在今日头条,还有人说,苦难是没有价值的,不应该推崇苦难,我撰文对此进行了批驳。这个世界的价值全部都是基于这个世界的问题和苦难,发现不了这一点,你永远是庸人。连佛赞誉娑婆世界的殊胜,都一再强调是因为这个世界是超级苦逼的“五浊恶世”,必须有这个条件,才能证明这个世界超级殊胜。而你却说这世界的苦难没有价值?因此,你不成为失败者,谁还会是失败者?所以,多读佛经,可以消灭愚蠢。正如我举例:无福之人认为臭屁没有价值,而有福之人立即发现臭屁的商业价值,于是马上就开始生产和兜售空气净化器和换气扇,所以,苦难就是娑婆世界的最高价值!放在本文见解,就是因为有了苦难的众生需要利益,圣人才有了价值!你没有这个智慧,就不要误导他人。(吉祥果2022.10.08)

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2

主题

462

帖子

1904

积分

金牌会员

Rank: 6Rank: 6

积分
1904
沙发
发表于 2022-10-6 22:03:15 来自手机 | 只看该作者
感恩果师兄法布施!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6

主题

103

帖子

476

积分

中级会员

Rank: 3Rank: 3

积分
476
板凳
发表于 2022-10-6 22:16:29 来自手机 | 只看该作者
另一面讲,凡夫以三宝为福田,小乘比丘也托钵乞食,信徒供养僧而获得僧的福报,僧众也在利益众生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8

主题

137

帖子

756

积分

高级会员

Rank: 4

积分
756
地板
发表于 2022-10-6 22:18:49 来自手机 | 只看该作者
佛僧乞食也是回馈众生的一种大慈大悲的方式,闻所未闻,见所未见,理论上大乘确实超越人天小乘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6

主题

103

帖子

476

积分

中级会员

Rank: 3Rank: 3

积分
476
5#
发表于 2022-10-6 22:44:31 来自手机 | 只看该作者
荣盛 发表于 2022-10-6 22:18
佛僧乞食也是回馈众生的一种大慈大悲的方式,闻所未闻,见所未见,理论上大乘确实超越人天小乘 ...

佛陀就是托钵乞食的,金刚经开头,
著衣持钵。入舍卫大城乞食。于其城中次第乞已。还至本处。饭食讫,收衣钵,洗足已。敷座而坐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204

主题

1037

帖子

6736

积分

论坛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积分
6736
6#
发表于 2022-10-6 23:12:36 来自手机 | 只看该作者
本帖最后由 果光 于 2022-10-6 23:16 编辑
荣盛 发表于 2022-10-6 22:18
佛僧乞食也是回馈众生的一种大慈大悲的方式,闻所未闻,见所未见,理论上大乘确实超越人天小乘 ...


故意损福给其他众生、令其受益:这是我们凡夫在为了自利而学习某个咒语时,对应咒语三昧耶的建立者以及同愿者的发心基础。
也就是说,我们每次诵持咒语并受益时,都是有建立该咒语的佛菩萨发心令自己损福,来成全利益我们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100

主题

1227

帖子

5975

积分

论坛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积分
5975
7#
发表于 2022-10-6 23:16:56 | 只看该作者
本帖最后由 极乐花 于 2022-10-6 23:26 编辑





诸佛虽于一切法中,心无所著,于世间法,尽无所须,诸佛怜悯众生故出世,应随供养者,令遂愿得福故受.
如以香华供养,亦非佛所须.
佛身常有妙香,诸天所不及,为利益众生故受《大智度论》卷九十
▼▼▼
菩萨尔时得大宝聚。如须弥山悉能受之。若得少施微毫缕綖亦皆受用。菩萨以何缘故大小皆受。见众生悭贪嫉妒无有施心。又见众生出没生死如水中鱼。深愍众生漂溺巨海。为作利益令使快乐。受财宝已为供养佛法僧给施穷乏。随所施处而为说法。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。是名菩萨善解受供。《佛说宝云经》
▼▼▼
《大般涅槃经》卷第二
“纯陀,我今受汝所献供养,为欲令汝度于生死诸有流故。若诸人天于此最后供养我者,悉皆当得不动果报,常受安乐。何以故?我是众生良福田故。汝若复欲为诸众生作福田者,速办所施,不宜久停。”
▼▼▼
《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》卷第二
“大王,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,利益众生故,入城邑聚落持钵乞食。
何以故?菩萨摩诃萨大悲熏心,如实观察贫苦众生,令得富乐受彼供养。
若入邑聚,威仪齐整心正不乱,善摄诸根前视六尺,双犁轭地如法乞食,次第而往不越贫家,以量受食终不长取,于所得中更开一分拟施供养。何以故?信施难销为生福故。
▼▼▼
《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》卷第五
云何是善知有情济命方便。
谓若菩萨或见有情无所堪任。复无力能不识正法。但贪饮食衣服而无余求。菩萨乃为斯等。显示书算伎术种种事业。如是善者悉令学习随有所得使其济命。是为菩萨善知有情济命方便。
云何是善受供养方便。
谓若菩萨或得宝聚如须弥山菩萨亦受。或得诸余微毫之物菩萨亦受。何以故。菩萨作是思惟。世间有情悭贪谄曲。以是缘故如水中鱼。而常出没生死大海。
菩萨深愍斯等有情。使令长夜利益安乐。是故受已不摄于己不起贪心。周给于余一切有情。而复施作佛法僧事。诸贫苦者遍行拯济令诸施主心生欢喜。是为菩萨善受供养方便。
▼▼▼
《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》卷第十一
善男子。若有有情于长时中。念求菩萨。当于何时诣菩提场。我当随应作供养事。
菩萨为欲成熟彼有情故。即为示现诣菩提场。至菩提场已。令诸有情随应供养。作供养已。而彼有情即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▼▼▼
《大悲经》卷第三
“阿难,且置亲承供养我者,且置供养我如芥子等舍利者,且置为我造立形像及诸塔庙而供养者,且置以念佛故乃至一华散于空中而供养者,若复有人,在于室内以念佛故,乃至一华散于空中。阿难,我说是人当得涅槃,得第一涅槃、尽涅槃际、最胜涅槃、妙涅槃、清净涅槃、安住涅槃。
阿难,以是因缘,诸福田中,佛为最,佛为王。何以故?施佛田者,非谓世间果报所能尽也。以是因缘,于佛福田为最第一。阿难,诸佛如来顺正道者,能作无上究竟福田,于佛福田所有施者,必穷尽涅槃际,得第一涅槃。
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0

主题

125

帖子

1124

积分

金牌会员

Rank: 6Rank: 6

积分
1124
8#
发表于 2022-10-6 23:42:21 来自手机 | 只看该作者
感恩果师兄法布施!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16

主题

137

帖子

685

积分

高级会员

Rank: 4

积分
685
9#
发表于 2022-10-7 01:00:58 来自手机 | 只看该作者
赞叹果师兄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1890

主题

3804

帖子

1万

积分

管理员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积分
11656
10#
 楼主| 发表于 2022-10-7 03:43:48 | 只看该作者
阳光下 发表于 2022-10-6 22:16
另一面讲,凡夫以三宝为福田,小乘比丘也托钵乞食,信徒供养僧而获得僧的福报,僧众也在利益众生 ...

是的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*滑块验证:
高级模式
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|上传

本版积分规则

举报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吉祥果

GMT+8, 2022-10-22 14:21 , Processed in 0.153128 second(s), 22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0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