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查看: 539|回复: 4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:玄奘早知佛理存在矛盾的对立与统一

[复制链接]

1788

主题

3637

帖子

1万

积分

管理员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积分
11108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22-8-1 16:05:13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《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》:玄奘早知佛理存在矛盾的对立与统一

缘起摘抄一:礼菩提树及诸圣迹。经八日复还那烂陀寺。时戒贤论师遣法师为众讲摄大乘论。唯识决择论。时大德师子光。先为众讲中百论述其旨破瑜伽义。法师妙闲中百。又善瑜伽。以为圣人立教各随一意。不相违妨。惑者不能会通。谓为乖反。此乃失在传人岂关于法也。愍其局狭数往征诘。复不能酬答。由是学徒渐散而宗附法师。法师又以中百论旨。唯破遍计所执。不言依他起性及圆成实性。师子光不能善悟。见论称一切无所得。谓瑜伽所立圆成实等。亦皆须遣所以每形于言。法师为和会二宗言不相违背。乃着会宗论三千颂。论成呈戒贤及大众。无不称善。——《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》。


缘起摘抄二:不净说法者,有五过失,何等为五?一者自言尽知佛法。二者说佛经时。出诸经中相违过失,三者于诸法中心疑不信,四者自以所知非他经法,五者以利养故为人说法。——《佛藏经》

吉祥果:先有贤者,出《佛藏经》云,不净说法者,有五过失,何等为五?一者自言尽知佛法。二者说佛经时。出诸经中相违过失,三者于诸法中心疑不信,四者自以所知非他经法,五者以利养故为人说法。而后疑曰:诸佛说法圆润无碍,何以诸经有“相违过失”,能为人所出?复能自以所知非他经法?若自所知是佛法,何以能非他法?吉祥以为:《佛藏经》言出诸经相违,非诸经义互本违背,乃经不自违而行者谬违。譬如以别解脱戒僧不捉钱,违菩萨戒僧可捉钱,比如以《造像功德经》佛斥莲华色用神通,违背《地藏经》佛许地藏菩萨“以大神通力方便力,勿令堕在诸恶趣”,甚至大乘经中有“神通波罗密”一说,或今日南传以佛于人间所说法,非议北传大乘、藏传密乘谓非佛说,或藏传以中观自尊而非议唯识不究竟,如此种种不一而足,皆属出诸经相违背者。然若智者详考佛据,应知佛于不同场景、不同根基、不同意乐、不同角度、不同受众所讲教理教法不同,如八万四千法药,各各治病也不同。故玄奘认为阐述中观思想的龙树《中论》、提婆《百论》,与阐述唯识思想的弥勒《瑜伽师地论》,前二论破而不立,是中观特色,后一论立而不破,是唯识特色,但中观、唯识二者并不矛盾,空有二宗并不矛盾,玄奘认为这是圣人设教,各随一意,不相违妨。请注意,各随一意的“意”字,这里不能直译为白话,这个字,我千万思索,认为应该在今日语境中直接译白为“角度”一词,才是法师真意。通俗说就是:圣人建立的法义教理,都是各自随着不同的角度而言,随着不同的逻辑前提而言,互相并不矛盾。这样译白,才精确合乎法师原意。如果直接译白为“意义,意思”,就会造成佛教是随心所意建立教理,这是不合适的,所以,古贤的法语,要正确翻译到今日语境中,要下一翻功夫,有时候要跳出原本的字义,因为语境发生变化了。既然,法师认为中观空宗、唯识有宗只是所站角度不同,根本不存在矛盾,那么《佛藏经》认为“出诸经相违”,还会真的有什么“佛陀讲法自相矛盾”吗?显然没有,只是说后人不能故意挑起法义矛盾,乃至自是非他,而要从不同视角、不同维度、不同层次、不同逻辑起点、不同宗因去解读佛陀在不同场景所说的不同教法。这一点,用今人学问“唯物辩证法”概括就是:关于矛盾的对立与统一,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,矛盾的对立属性称作斗争性,矛盾的统一属性称作同一性。玄奘法师的智慧,早就通达佛教教理存在矛盾的对立与统一,而历朝历代的绝大多数所谓辩经强人,很多是徒增口舌,但他们只能看到矛盾的对立,却发现不了矛盾的统一。这就是玄奘智慧的超前卓越所在!因此,我们今人要站在这个辩证法的高度,去看待大乘中观空宗、大乘唯识有宗的所谓教理矛盾,我们更要认知佛陀的三藏教法整体,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与统一的完整教理体系,希望大家不要死死执着一个角度与另一个角度间的矛盾,这种浅薄和狭隘的矛盾认知层次,不符合今人依靠“辩证法”认知事物的应有水平,甚至连1400年前的玄奘,我们都比不上。(吉祥果2022.08.01)

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1

主题

204

帖子

663

积分

高级会员

Rank: 4

积分
663
沙发
发表于 2022-8-1 17:28:12 | 只看该作者
本帖最后由 fibo 于 2022-8-1 18:37 编辑

阿弥陀佛,在佛入灭后的三个月,由大迦叶尊者、阿难尊者和优波离尊者共同组织了佛经集结,形成了经藏和律藏,由在世的罗汉和僧团记忆宣说;佛入灭后的一百年,出现了向俗人乞财的情况,触发了第二次集结,维持原始佛教不乞财的形成了上座部 ,认同向俗人乞财的形成了大众部,佛教分裂两派,并各自重新进行经典集结;佛入灭后的 230 年,许多异教徒加入佛教,并把他们自己的思想说成是佛陀的思想,阿育王举办了第三次的经典结集,驱逐了60,000 位异教僧侣,并送出传教士四处去传播佛教正法;在公元前 29 年,为了将经典以文字记载,进行了第四次集结,将其写在叶子上,形成了贝叶经;后来佛经传入中国,形成了中观派(关注色空不二的中观)、瑜伽派(唯识宗,关注八识、人无我、法无我、转识成智)、天台派(关注顿、渐、密、不定,藏、通、别、圆,一心三观、大乘圆教理论)、贤首派(华严宗,关注浅深不同的五种教义,声闻、大乘开始、大乘终极、顿教、圆教)、禅派(关注禅定、教外别传、顿修顿悟)、净土派(关注难行道和易行道、求生西方净土极乐世界)、律派(关注戒定慧、五戒、十戒、具足戒),密派(关注三密瑜伽、性空无相)。这八种派别,关注点不同,所依佛经不同,修行方法不同,但对修行认知上没有多大差别,只是关注点不同,就像有的关注有理数,有的关注无理数,但都认可是实数。或者可以看作,有的派别认为用面保住馅儿做成食物,如馅儿饼、包子、饺子之类 ,食之可饱,有的派别,认为将馅儿放在面的外部做成食物,如打卤面、披萨之类,食之可饱,虽有差别,看似矛盾,但都面、馅俱食,认可食之可饱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188

主题

964

帖子

6452

积分

论坛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积分
6452
板凳
发表于 2022-8-1 18:15:19 来自手机 | 只看该作者
本帖最后由 果光 于 2022-8-2 05:15 编辑

关于来世往生的问题,不同佛经中针对不同众生给予的对应建议,也是圆满的。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188

主题

964

帖子

6452

积分

论坛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积分
6452
地板
发表于 2022-8-1 18:28:02 来自手机 | 只看该作者

《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•往生品第七》节选:

本帖最后由 果光 于 2022-8-1 18:34 编辑

白佛言。世尊。何故。修诸善功德及观佛称名。往生净土。其故云何。
佛言。天王。初心菩萨。及下根士。大恐于此娑婆国。行六度万行。及修开悟佛知见道。或有倦劳。或有退转。以佛方便。净土成就根力而还。此土欲令成满万善大行。而说此义。于如是类修行人中。有二种机。一者今生得利胜义。二者后生得利劣机。
何为今生得利胜机。初心中有利根敏慧。开见经道。即解彼佛阿弥陀及我释迦佛。建愿示诲。劝往生者。是即诸佛善巧。所以不得止。说其真实。为令诸众生修行普贤大道是也。不求往生。即向普贤大道而行。即成大根菩萨。
或有菩萨为往生故。观佛身时见己身了。是心是佛。悟是理时。顿知此土时全是净土。不转是身。即是佛身。应时知得。成就根力。不借往生。真行方善。
或有菩萨。为往生故。修行念佛者。不可得具十大心念。如已前依弥勒菩萨问之所答。是十念者。一切菩萨修行本念。为念佛故。常修十念。念念通彻于十念者。即得成就菩萨大行。不借往生。直行万善。
或有菩萨。为往生故。修行三心。无暴。无散。无乱。无垢。无邪。是得至诚心。于其心相。无伪。无欺。无焰。无妄。无疑。无贪。无嗔。是施是戒。是智是理。是慧入悲。是敬是让。是义是理。是观音心。是即佛心。得大深心。于其心相。无粗无动。无散无乱。无卒无暴。无暗无迷。是忍是定。是慧是觉。是见是辨。是明是审。是慎是虑。是文殊心。入即佛心。得发愿心。于其心相。无厌无倦。无懈无休。无退无转。无放无逸。是进是方。是愿是力。是勇是猛。是活是发。是格是致。是普贤心。是即佛心。是三心者。菩萨真行。心心成就。即得大道。不借往生。直行万善。
或菩萨能知佛虑。能闻佛说。为往生故。修往生行。闻说唯称佛名。修有福者。皆得胎生。或宫殿中。或莲华中。经五百岁十二劫。不见佛身。不闻正法。
若有开悟五大智者。即得化生阿弥陀佛大菩萨众。围绕住所宝座之上。即见如来。即闻正法。即发信心。速解五智。所谓佛智者。心佛众生。圆通根本。普贤菩萨法界大智。不思入智者。菩萨所住。不思议解脱。□□菩萨大权方便自在大智不可言智者。真空妙空。文殊菩萨般若大智无等无偏最上胜智者。诸佛知见。观音菩萨一乘大智。往生修行菩萨。欲得彼化生故。修行五智。阿弥陀佛以本愿力。加被开悟。如是五智。即证诸佛无上大道不借往生。直行万善。如是四辈名为今生得利胜机。

何为后生得利劣机。
若有下根愚痴菩萨。虽见如是诸佛方便。不解不觉。不志菩萨大修行道。唯念著于彼佛国土快乐长寿。愚人是也。或有菩萨。唯称名号。一向专念无量寿佛。一心不乱。唯入此道。不见他人是非好恶。不思他法胜劣高下。不对住他行。毁誉信难。不向他教远近向背。唯恐自己罪咎邪恶。唯忏自已散乱粗动。唯责自己无道无法。唯愧自己不正不和。修一心故。自然成善忘欲。亦忘邪见。及忘邪智。无罪无逆。自然作成孝养慈悲柔和质直安乐之心。命终时至。远离诸执诸著。即离生死。往生极乐下品莲华胎生之中。无苦无恼。安乐欢喜。经多少劫时开莲华。即见彼佛无上相好。即闻彼佛说一乘法。渐开圣悟。次得圣位。
或有菩萨强欲强恶。常作杀生。深著肉味。偷盗他财。大求富福衣服殿屋。美色乱行。忧悲短命。强求长寿。欲无顶绝。不知世理。暗心迷倒。圣人下教。贤人示化。尚不云何如是愚人。随于其人。其性其意。闻说极乐世界妙事百宝庄严。宝珠充满。百味饮食。甘露涌勃游行自在。无不随意。菩萨众生。寿命无量无数沙劫。神仙不及。人相好妙美。绝口天女。欢乐无尽。无昼夜春秋不来。无寒无热。如仙宫年。尚于彼宫。绝出无对。言语道断。心行所灭。令诸愚人欲所欲达愿乐往生。渐渐增进佛境界。乐改恶行。善合于圣道。远离邪毒。现世安乐。命终如愿。即往极乐。莲华胎生。时至开华。见净土相。绝出人间仙宫天堂。所愿满足。修菩萨行。终至菩提。如是二辈。名为后生得劣机。
人相有如是等。二种得利。大利益故。诸佛如来往生他方佛土。唯除以自愚痴无智。不知道理。闇昧之心。而忘了解圣教义理。以自为胜。以他为劣。以私智教他人。欲作自愚伴。以此劣行为胜。于其最上胜行。云何除之。是谤正法。背彼如来本愿故。云何背彼本愿心也。彼阿弥陀佛常说一乘。常念一乘。而唯欲令下方一切众生等。悟一乘妙道。不以劣行。为其本意。入守常护。娑婆世界修行大道。不以极乐住安修行。为其本意。但发弘愿。令得往生一心。愚人不堪于此修行成。故尔。不得止。立往生愿。彼佛心念。无隔娑婆安养之思。娑婆安养。一通平等。此界他界。更无有差。彼佛心念无隔。念念他之心。何以故。尔一佛众佛。众佛一佛法身一体。此佛他佛。无有差故。人间大君。尚无我。而念自念他。心不作差。何况于果满地如来。梵王果报尚清净。而天上天下。目不见差。何况于果满地如来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0

主题

341

帖子

1394

积分

金牌会员

Rank: 6Rank: 6

积分
1394
5#
发表于 2022-8-2 00:20:02 | 只看该作者
舍利弗当知 诸佛法如是
以万亿方便 随宜而说法
其不习学者 不能晓了此
汝等既已知 诸佛世之师
随宜方便事 无复诸疑惑 ——大乘妙法莲华经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*滑块验证:
高级模式
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|上传

本版积分规则

举报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吉祥果

GMT+8, 2022-9-9 20:06 , Processed in 0.161584 second(s), 22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0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